基質(zhì)育苗工藝流程
拌料:
首先要對拌料場地進行整理和消毒,若不是水泥場地應鋪塑料膜。拌料時先將基質(zhì)與殺菌劑混合均勻(殺菌劑選用苗菌敵、多菌靈、甲基托布津等廣譜殺菌劑,每袋基質(zhì)加入15-20g殺菌劑)。一袋基質(zhì)大約加12斤左右的水充分攪拌均勻,掌握用手輕握成團,指縫間有滴水即可,裝盤前應把拌好的基質(zhì)用塑料膜蓋好悶10小時,讓水份充分滲透基質(zhì)。
裝穴盤:
把配好的基質(zhì)裝入穴盤,用木板刮平即可,搬入育苗棚中,排放于鋪有地膜的場地上,排時以順育苗棚寬度豎放穴盤,每排橫放4張穴盤,寬度1.32米,便于在兩邊進行操作管理,兩排之間相隔20厘米,既節(jié)約場地,也可方便走動。
播種:
播種時用手指在中間輕摁一個小穴,將種子(干種或催芽剛露白的種子)放入(瓜類等種子須平放)再覆以蛭石,覆土厚度可根據(jù)種子的籽粒大小覆蓋,厚度應掌握在0.5-1.0厘米為宜,至穴平為度,后用噴壺噴透。為不將基質(zhì)沖出,應用細孔噴壺將水向上仰噴,使水如降雨般緩緩落下(苗期噴水也應照此進行)。苗未出土前,白天應控制在28-32度,夜間不低于20度。冬季為提高基質(zhì)溫度和保濕,可于穴盤上蓋地膜,夏天夜間覆蓋地膜,早上揭開。待出苗率達到60%-70%時應及時撤去覆蓋膜并適當降溫,使白天溫度保持在26-30度,夜間12-14度,以防出現(xiàn)高腳苗或陽光灼傷。出土后為防止徒長,要充分見光,溫度超過35度時,冬季要及時通風降溫,夏秋季要遮陰加通風降溫。
管理:
基質(zhì)育苗易脫水,應及時補充水分,噴水時選擇晴天,夏季于下午或傍晚進行,但以夜間葉面沒有水珠為準,并加強通風、防水、遮蔭、防蟲(可以利用防蟲網(wǎng)、遮陽網(wǎng)、棚膜等)。沒有雨時把防雨膜揭開,越大越好,預防高溫,同時加上防蟲網(wǎng)防蟲。冬季于午前進行噴水并通風排濕,夜間提前蓋草苫或補充加溫。
出苗后夏季3-5天,冬季5-7天進行一次移盤,即將穴盤向前或向后移動20厘米,防止根系下扎,若根下扎,可以拉斷,起到抑制旺長和苗子斷根誘發(fā)側根根系更發(fā)達。冬季如棚內(nèi)前后溫度、光照相差較大時,應進行整排穴盤的前后位置倒動。苗期定期噴藥防止病害。苗出棚前適當控水并加強通風煉苗,使苗更適應植的環(huán)境條件。